血小板减少如何治疗与护理?

作者:时间:2022-06-22点击数:

血小板减少是指周围血液内血小板数量减少,血小板计数小于100×109/L。因血小板主要起到止血和凝血作用,因此患者主要表现为各种出血症状,如皮肤瘀点、瘀斑、鼻出血、牙龈和结膜出血等,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、泌尿生殖系统出血以及脑出血等内脏器官出血。

 

01  

 

按轻重程度分类




     
 01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

轻度:血小板计数在(50~100)×109/L之间,仅身体受到外伤后出血较多;

 02


       

中度:血小板计数在(25~50)×109/L之间,皮肤黏膜可有出血点、瘀斑,但无广泛的出血表现;

03


       

重度:血小板计数在(10~24)×109/L之间,皮肤可出现广泛出血点、瘀斑,可有明显血尿、黑便等,体内可有多处血肿,部分可出现爆发性出血;

04


       

极重度:血小板计数<10×109/L,可出现身体多处自发性出血,且出血不止,可能危及生命。


 

 



 

 

02 


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

1、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原因是感染、电离辐射、恶性肿瘤、药物等。造成的对造血干细胞的损伤或者影响其在骨髓中的增殖而导致的。这些因素还可影响到多个造血细胞系统,而引发不同程度的贫血、白细胞减少以及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等并发症。


2、病毒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减少,像一些麻疹、风疹病毒侵入细胞,会使血小板减少。病毒也可能会附在血小板上,破坏血小板。


3、遗传性因素的影响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症。在临床医学上,有很多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,其直系亲属或者其家族中,也有人患有血小板减少症。


4、外界理化因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,抗代谢剂、电离辐射、细胞毒性制剂、烷化剂等理化因素也是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,通常是在患者进行恶性肿瘤的治疗时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状,还会使患者出现免疫反应或直接使骨髓细胞受到毒害,造成骨髓弥漫性损伤,使患者全血减少。


5、脾功能亢进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。


6、其他疾病影响: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来自很多不同的因素,再生障碍性贫血、急性白血病、放射病、原发性血小板少性紫癜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、脾功能亢进等。患者有出血倾向,如皮肤上有瘀点、红斑或原因不明的鼻出血等表现。


03

肿瘤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症

该如何治疗与护理?

药物治疗:如使用促进血小板生长的药物,如重组人白介素-11、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、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等,可有效预防、减轻化疗所致血小板下降的程度,并帮助机体内血小板再生,降低出血风险。另外若存在出血的情况,还可遵医嘱应用药物进行止血治疗,如止血敏、止血芳酸等


输注血小板:若化疗后血小板下降严重,一般成人血小板低于20×109/L,️患者出血风险严重增大,甚至危及生命,此时可直接输注血小板治疗,快速补充外周血液中的血小板含量,避免出血风险进一步增大。


日常护理:患者日常应多卧床休息,避免剧烈活动引发不慎磕碰,而导致出血不止,给治疗增加困难。日常饮食应以高蛋白、易消化的软食物为主,包括新鲜的水果蔬菜、蛋类、豆制品等,使机体有效吸收较多的营养,避免过多脂肪摄入的同时,还可以防止较硬的食物划破消化道而引起出血。可适当多食猪肝、红枣、菠菜等含铁元素的食物,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血小板减少,还可以通过食用已配伍好的药膳进行改善。另外还需保持大便通畅,以免因便秘用力排便,从而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。


定期复查:此类患者在化疗后还需定期进行复查,如果在过程中发生任何不适症状,则建议立即就诊,以免延误治疗。并且对于血小板下降明显的患者,在下一周期化疗时,还需调整药物剂量,防止出现较为严重的骨髓抑制。

转自肿瘤科护理

来源: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肿瘤中心  金莉
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联系电话:0951-6743326





 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内科 主办 宁医大总医院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
联系电话:0951-6743100  邮编:750004  地址:宁夏银川市胜利街804号